4月的內蒙古草原尚未迎來第一抹新綠,狂風裹挾著沙粒掠過鐵道線,能見度驟降。中鐵一局新運公司準格爾鐵路公司管內三道渠站,25歲的連結員趙江緊貼著車體逆風前行,工作服上已結滿黃褐色沙塵。這是近十天來小站調車組迎戰(zhàn)的第4場沙塵暴,也是11位平均年齡不超25歲的青工們連續(xù)堅守崗位的200多個小時。
聽音辨位的硬核作業(yè)
“風速每秒15.5米,調車組全員檢查防護設備”,4月6日一大早,對講機里傳來調車長趙小雷沙啞的指令。在能見度不足的極端天氣里,這群鋼鐵“舞者”練就了特殊本領——戴著口罩呼吸的同時,竭力用對講機傳遞信號,憑借觸覺確認車鉤連掛狀態(tài)......連結員孫凱弓著腰,像盲人探路般摸索著車輛連接處,突然被橫風掀起的石子擊中安全帽,發(fā)出“當”的一聲脆響。
“習慣了,我們把這叫做風沙的問候”,他拍了拍反光馬甲上中鐵一局的標識,那道熒黃色的“生命線”在沙塵中忽明忽暗,如同渾濁天氣里的燈塔。
負重前行的裝車挑戰(zhàn)
在日均裝車9列、486輛的高強度作業(yè)下,調車組的足跡在站場編織成密集的網。調車長趙小雷的電子臺賬顯示:4月以來作業(yè)量同比激增37%,夜班比例高達65%。
“現在每趟車都是公司引流增量的‘生命車’”,他指著對面煤棚上堆成小山的粉煤,那是今天我們要攻下的任務。尾部連結員孫凱頂著7級大風攀爬車梯時,手套與鐵質扶手的摩擦系數因沙粒附著驟降,他索性用牙齒咬住作業(yè)工具,雙臂肌肉虬結如鋼纜,在2.5米高的車頂與狂風角力。
沙粒浸潤的鋼鐵柔情
臨時值班室的鐵皮墻被風沙捶打至砰砰作響,站務員周龍騰正用提前準備的清水沖洗眼中的沙粒。“這比去年那場沙塵暴溫柔多了。”他笑著展示外衣口袋里的全家福,照片邊緣已磨出毛邊。老師傅汪巍抬著保溫箱踉蹌進門:“燴面片來嘍!”話音未落,飯盒上已落滿細沙,青年職工小梁打趣道:“大哥又給加孜然了。”笑聲中,11件反光馬甲整齊掛在墻上。
數字背后的堅守
值班室的電子屏閃爍著鮮紅數據:單日最高裝車10列,刷新開站紀錄;作業(yè)人員平均體重下降2.6公斤、連結員單次作業(yè)彎腰78次、調車長每班次呼喊指令超300句、每列貨車裝車時間壓縮至43分鐘......
“這些數字會說話”,趙江很平靜的說道。
當43021次貨物列車鳴笛駛出站臺,調車組又迎來了新的作業(yè)指令。他們的身影漸漸隱沒在昏黃沙幕中,唯有反光馬甲在狂風中劃出倔強的軌跡。不覺間,夜幕悄然降臨,沙暴暫歇,站場探照燈將幾道“守夜人”的身影投射在煤堆上,恍若一組青銅群雕。這群與風沙博弈的鐵路人,用血肉之軀守護著蒙晉運輸動脈的暢通,他們的腳印雖被風沙掩埋,但車輪與鋼軌的轟鳴,正在將春天的訊息傳向遠方。(譚帥、王少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