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工匠精神當好職業(yè)司機
——記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機關(guān)小車司機霍斗生
□ 記者 尹登明
四十年如一日,以技術(shù)精湛愛車如命,服務周到著稱,行駛一百多萬公里無任何安全事故,從1983年起,曾連續(xù)6年獲“紅旗車駕駛員”稱號,先后16次被公司、項目部評為“先進個人”、“先進生產(chǎn)者”。他,就是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小車班司機霍斗生,一位為企業(yè)默默奉獻了40年的優(yōu)秀員工。
——記中鐵二十一局三公司機關(guān)小車司機霍斗生
□ 記者 尹登明
1978年12月,老家在山西省絳縣,時年18歲的霍斗生應征入伍,成為了鐵道兵第十師后勤部的一名新兵,在青海省樂都縣由該師49團代訓,三個月的新兵連集訓結(jié)束后,他被分到了十師后勤部汽車營一連,從此,他的人生就與汽車方向盤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一到老連隊,霍斗生就被分到汽訓隊學駕駛,他學的車是黃河牌齊頭8噸馬槽車,培訓時間為期半年,然后給姜成輝師傅當徒弟。
鐵道兵戰(zhàn)士霍斗生。
1980年4月,由連長在大會上宣布給他定車,在全連同年新兵中,他是第一個最早定車的新兵。剛開始,他的任務是從汽車營至烏蘭師部附近執(zhí)行一些短途任務,4個月就跑哈爾蓋倉庫至賽什克火車站運輸生活戰(zhàn)備物資。然后又從烏蘭到樂都、互助等地給師部、修理營、水電營、特務連、師醫(yī)院等單位拉冬菜,到木里煤礦拉取暖的冬煤。鐵道兵戰(zhàn)士霍斗生。
說起從烏蘭到木里拉煤,當時所吃的苦霍斗生至今記憶深刻。到木里200多公里的路程,一天跑一趟需要十一、二小時。烏蘭到天峻的路比較平順,而從天峻到木里還有100多公里山路,一進山全是爛路,坑坑洼洼,大坑套小坑,一小時最多能跑20公里。從遠處看,車不是在路上跑,而是在路上跳;車的減震效果又不好,人在車里跳上跳下,頭部時不時就碰到頂蓬上?;舳飞f:“遇上搓板路就是最好的路了。”
去木里煤礦的路又窄又陡,除路上有一處叫羊康的地方有兩三戶人家外,這里基本上是無人區(qū)沒有人煙,更沒有道班養(yǎng)路,冬天下大雪,高山峽谷,十分危險。那時去木里拉煤,一般都是幾臺車結(jié)伴而行,早晨出發(fā)帶上高壓鍋,到司務長那里領(lǐng)上兩個大肉罐頭,大米或面條,返回時餓了就找一個有水的河邊停車,舀水做飯,用三塊石頭將高壓鍋架起來,再用噴燈燒。路上連人都沒有,更沒有飯店,冬天氣溫低至零下二、三十度,手腳長滿了凍瘡,臉上凍得掉皮,十分艱苦。老霍說:“冬天給黃河車水箱加水特別困難,因水箱進水口很高,扁水桶鴨嘴又短又寬,只有三、四公分長,加上齊頭車車頭又高,水很難倒進水箱,要雙手舉著水桶墊起雙腳,經(jīng)常是水流進棉衣的袖管里,凍得硬棒棒的,很不舒服。”
隨時隨地保持車容整潔。
為防止車輛出毛病,他們每次出車前都要認真檢查維修車輛,確定沒有故障才出發(fā)。那時的車性能差,路況又不好經(jīng)常拋錨。由于道路顛簸得厲害,把好好的水箱顛漏。對付水箱輕微漏水,老兵們摸索出了經(jīng)驗,往水箱里丟兩支香煙的煙絲,讓循環(huán)水帶動煙絲將漏水處堵住,堅持跑到有水的河溝處再加水,如此反復。水箱漏水嚴重,就只能停下。如果有同行的車就好辦,把水箱卸下來送到天峻縣46團汽車連焊好,再拉回來裝上,或者是捎信讓連隊派車來救援。那時車里又沒有暖氣,如果不能及時自救,會把人凍傷,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
對霍斗生來說,艱苦的環(huán)境既磨煉了他堅強的品格和意志,又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(lǐng)。作為一名汽車兵,霍斗生五年的軍旅生涯都是在青藏高原,年復一年地為部隊拉運各種生活物資,每年的9月,他就開始拉冬菜、冬煤,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雪域高原。
引擎蓋內(nèi)也是一塵不染,圖為老霍檢查發(fā)動機。
1983年11 月,鐵道兵第十師汽車營從青藏高原轉(zhuǎn)到咸陽三原駐防。1984年1月1日鐵道兵轉(zhuǎn)工后,就改為鐵二十局運輸大隊,為局里各單位承擔運輸任務。當年8月,運輸大隊從各隊抽調(diào)25名司機上大秦線,霍斗生和戰(zhàn)友們一起就來到大秦鐵路工地。當時局里新購進了一批日本產(chǎn)尼桑車,想開進口新車的人多,但技術(shù)精是硬杠杠。
1984年臘月26日,局里將大秦線的10臺尼桑翻斗車、5臺尼桑馬槽車、5臺東風調(diào)往上海,參加上海第一條高速公路——莘松高速公路的建設。
由于南方土質(zhì)為粘土,濕度又大,霍斗生和同事們就到電廠拉粉煤灰,用來摻入土中填筑路基,粉煤灰運到碼頭裝船再轉(zhuǎn)運至工地。上海沒有河沙,他們又到浙江泗安碼頭租房,10臺車每天到安徽廣德拉沙,由泗安碼頭轉(zhuǎn)運到工地。廣德到泗安180公里,人工裝車,開始一天拉一趟,后來一天跑兩趟。早晨5點出發(fā),晚上回來就深夜12點了?;舳飞f:“那時年輕,每天在車上17個小時也不覺得累。”他們在上海松江干了三年,為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建設作出了貢獻。
筑路人走南闖北,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才知道。月亮,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圓的,而筑路工的月亮卻圓不了。“筑路工的月亮,不在天上在心上,看那彎彎的月亮……”。兵改工后的八十年代中期,一首“筑路工的月亮”在中國鐵建人中廣泛傳唱,也成為了象霍斗生這樣的鐵建職工生活的真實寫照。而霍斗生對工作和生活充滿了希望,不管在什么條件下,他都不覺得苦和累。
多年來霍斗生愛崗敬業(yè),出色的工作受到領(lǐng)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,他從來沒有息過工,每一天都沒有離開過駕駛室。把自己喜愛的工作做到極至,是他源于對工匠精神的追求。
參與咸陽機場高速公路、濟青高速公路、蘭新鐵路復線、珠海、渭潼高速、銅黃高速、210國道漁鐵改造工程、浙江金麗溫高速、云南南永二級公路、蘭青鐵路二線、西商高速三標、西安市二級公路網(wǎng)化工程、西咸北環(huán)線高速等十幾個項目的施工,范圍由南到北,從東海之濱到云南邊陲,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跡。40年的筑路生涯,行駛一百多萬公里,無任何安全事故發(fā)生,正是他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(chuàng)造了奇跡。
2008年,一臺已購買5年,跟隨霍斗生從云南轉(zhuǎn)戰(zhàn)蘭州,在工地上行駛了16萬公里的皮卡車,锃亮的車身還與新車幾乎一樣,而且從未進行過中修、大修,連4S特約維修店的人也感到驚奇。
當年4月,蘭州江鈴4S特約維修店的工作人員為霍斗生的皮卡車更換易損件時,他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車已買了5年,行駛了16萬公里,還有這么靚麗的車容。4S維修店的陳經(jīng)理自言自語:“真是不可思議。”隨后,廠家和經(jīng)銷商先后兩次邀請老霍帶車參加車容、百公里耗油測試活動,為廠家做廣告。
圖為2008年老霍和他的皮卡車。
2003年,在云南南永項目部時,這臺皮卡就一直跟隨著老霍。工程完工后,他又轉(zhuǎn)戰(zhàn)到蘭青鐵路二線。他愛車就像愛護自已的眼睛一樣,經(jīng)常把它打掃得一塵不染,為了不讓別人動他的車,連續(xù)三個春節(jié)他都把老伴叫到工地一塊過。他說:“車就是我的飯碗,不愛惜車就等于自砸飯碗,臨時找人來頂替,不熟悉車況,車容易受損。”平時工作再忙,諸如小修“清洗、緊定、潤滑”保養(yǎng)等,他從不耽誤,尤其是5000公里常規(guī)保養(yǎng)雷打不動。在他的精心調(diào)理下,百公里耗油量一直在6升。5年來,除了更換易損件外,皮卡從來沒有進過修理廠。
當時,記者在蘭青二線見到了老霍和他的皮卡車。只見駕駛室和車箱完好如初,沒有絲毫的損傷和銹跡,墨綠的油漆光可鑒人,駕駛室前后排的坐椅,都套上了干凈整潔的坐墊,車內(nèi)設備完好率100%。在一段平坦畢直的高速公路上,為了驗證皮卡的性能,時任辦公室主任的邱銳建議老霍加速。130公里,是皮卡的極限時速,窗外的景物急速往后閃,但老霍駕駛卻十分平穩(wěn)。不到半分鐘,他就心疼地將車速降了下來。他說:“我從來沒這么干過,最快時速控制在95公里左右,高速行駛將加劇機械磨損,加大油料消耗,縮短使壽命。”
車到了項目部后,只見老霍圍著車轉(zhuǎn)了一圈,這里摸摸,那里看看,隨后拎著桶打水去了。雖然他遠去的背影逐漸模糊起來,但在記者的心中,老霍的形象卻越來越高大。這樣敬業(yè)的老員工,一下就感動了記者。隨后,記者專門寫了一篇稿件,標題叫“霍斗生和他的皮卡情結(jié)”,刊登在“中國鐵道建筑報”和其余3家媒體上。
不管是鐵道兵時期的黃河、解放、還是日本進口的尼桑、再到后來的皮卡、小面包、八達、三菱、豐田越野、大眾轎車,無論大車小車,無論車輛的檔次高低,無論是在工地還是在機關(guān),霍斗生對車都是用心呵護,視車如自己的眼睛一般,隨時隨地,他的車總是保持干凈整潔。
2018年1月,老霍被調(diào)到公司機關(guān)小車班。不管是在機關(guān)還是在項目,他既不媚上,也不傲下,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大家的尊重。無論是公司領(lǐng)導,還機關(guān)一般職員坐他的車,他都一視同仁,以周到的服務讓人感到貼心溫曖,心情舒暢。凡是坐過老霍車的人,都由衷地對他心生敬意,司機的工作崗位雖然平凡,但他的這種工匠精神既樸實無華,又彰顯出了平凡人的偉大人格。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