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過雷鋒的槍,傳承好雷鋒精神
周玉明
伴隨著三月的春風,中華大地又將掀起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。沒有驚天動地的功業(yè),沒有恢弘不凡的履歷。雷鋒,一個普普通通的汽車兵,以其短暫的22個春秋大寫了中國軍人的形象,經(jīng)久不衰地感動著一個民族,激勵著幾代國人,震撼億萬人民的心靈,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豐碑和道德楷模。
雷鋒已經(jīng)離開我們60年,穿越時空的隧道,我們再度探究,為什么一個民族會將精神之魂寄寓于一位年輕的士兵?是什么讓雷鋒獲得了億萬民眾的感動敬仰?他把黨的理論當作糧食、武器、方向盤,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(wù)之中去;他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,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(wù)的本領(lǐng);他甘當螺絲釘,干一行、愛一行、專一行,在平凡崗位上創(chuàng)造著偉大;他把“毫不利己、專門利人”看成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,默默踐行,終生如一;他用平凡樸實的舉動,溫暖并感動著身邊的戰(zhàn)友、雨中大娘、列車上的旅客......對黨對祖國對人民最深沉的愛和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(zhì),構(gòu)成了雷鋒的價值坐標,在這個坐標體系中,雷鋒塑造了高尚的人格,兌現(xiàn)了諾言,找到了幸福,實現(xiàn)了價值,無怨無悔地傾注了自己的全部。
雷鋒雖然離我們遠去,但他留下了一支永不熄滅的精神之炬,矗起了一座偉岸堅固的道德豐碑,在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的今天,我們更加懷念雷鋒。他不為名利,甘于奉獻,樂于助人,這是任何時代、任何行業(yè)、任何群體都奉為真理的道德準繩。時代呼喚雷鋒,社會需要雷鋒,因為雷鋒是真善美的典范,是中國人、中國軍人、共產(chǎn)黨員的典型代表。雷鋒精神,集中體現(xiàn)著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(zhì)內(nèi)涵,代表著一種堅守、一種執(zhí)著、一種信念,是深深根植于人們心中并會產(chǎn)生強大力量的精神依托。只有繼承和發(fā)揚這種精神,人們才能擁有團結(jié)、和諧與幸福。
兵團兒女更應(yīng)發(fā)揚光榮傳統(tǒng),有所作為。學雷鋒不是一個刻板的符號,不能光喊口號不見行動,表面轟轟烈烈,實際空洞無物;學雷鋒不是應(yīng)景行為,不能“三月來四月走”;學雷鋒不能局限于簡單地做好事,而要領(lǐng)悟雷鋒精神的實質(zhì),主觀認同,自覺踐行。積跬步才能達千里,集小流方可成江海,學雷鋒應(yīng)是一種潤物無聲的長期行動,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思想熏陶,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累積。在兵團道德模范魏德友等先進人物身上,我們看到雷鋒精神在不斷閃光,正是因為有了他們,我們的道德大廈才星光璀璨,我們的民族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接過雷鋒的槍,讓雷鋒得以永生,讓雷鋒精神恒久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