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項目部的大廚,飯菜做得好吃,有大廚的范兒,動不動就是“這個菜在我們湖北怎么怎么做。”提起家鄉(xiāng),他語氣中盡顯自豪。“子不嫌母丑”,同樣適用于認同自己的家鄉(xiāng),認同自己的國家。 之所以叫他大廚,還因為他長得高大,將近一米九的個子,可謂又高又胖,是名副其實的高大廚師,簡稱大廚。大廚其實不大,是九四年的小伙兒,兩個孩子的爸爸。我們項目經(jīng)理親切地叫他小雷。
大廚廚藝高,有好多個拿手菜,什么泡椒牛蛙、砂鍋土雞、清蒸鱸魚、紅燒鱔段、香辣花甲等硬菜,什么豆角茄子、麻婆豆腐、螞蟻上樹、香辣雞米花、宮保雞丁、香菇滑雞、蓮藕燉排骨等家常菜。大廚年輕,善于學習。作為湖北人,他不會做蒸包子、包餃子之類的面食。有人愛吃,他就跟著抖音學,在成功與失敗中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和教訓,面食水平已經(jīng)大有提高。
大廚憨厚、勤快,有吃苦精神,這在九零后的年輕人里算很不錯的。大廚屬于不愛讀書的那種孩子,沒有上多少學,早早出去打工,但他沒有拈輕怕重、沒有高不成低不就。他成長成了一名廚師,“一技在手,吃飯不愁”,大廚有了傍身的技藝,只需要在不斷實踐中領悟提高廚藝就行。
項目部第一次職工大會,經(jīng)理讓大家做自我介紹的時候,大廚說:“我叫雷立,是大家的衣食父母,負責給大家做飯。”雖說鬧了個笑話,但他確實是負責項目部三十四號人一日三餐的,項目部一天都離不了他。
每天做好飯,等待開飯的時間是大廚最愜意的時候。飯菜已經(jīng)端出來,只等著時間一到,大家就去打飯。這時,大廚就笑瞇瞇地坐在飯廳外的臺階上,抽支煙,刷個抖音,這是他在享受勞動后的放松。
大廚每天要早晨五六點鐘起床,七點開早飯,一日三餐,每頓飯四菜一湯。遇到節(jié)假日項目部聚餐,看到大廚在廚房里揮汗如雨,還樂呵呵的樣子,我就覺得這小伙兒心態(tài)真好。
曾幾何時,我們的社會緊盯的都是精英教育,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是地位和薪資,什么名媛路線、奢華生活大行其道,卻忘了我們大多數(shù)中國人能吃飽飯的日子沒有多少年,靠三五千工資過日子的普通勞動者眾多。大廚這樣的普通勞動者支撐起了這個社會。
大廚說他以前掙的錢自己都不夠花,還要父母補貼?,F(xiàn)在他掙的錢全給媳婦兒,工資一發(fā)趕緊打給媳婦,自己留個幾百塊。他說:“中鐵十五局項目管吃管住的,我又不講究穿,媳婦在照看孩子啊,錢就要給她!”
大廚給我看他可愛的女兒照片,說起女兒在視頻里喊爸爸,他笑得眼睛都瞇成一條縫了。
大廚有幸福的家庭,有糊口的手藝,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大廚是成功的。他錯過了讀書上學,但是他沒有錯過娶妻生子,過著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生活,也是一種幸福。
這讓我想起前一陣看的一本書中的故事,蔡崇達的散文集《皮囊》中的兩個阿小。兩個阿小都是作者的發(fā)小,泉州小鎮(zhèn)的漁民阿小有長滿鮮花的院子,有妻子兒子。出海打漁歸來,家人在等著他。作者覺得小鎮(zhèn)漁民阿小比穿梭在香港寫字樓里的阿小幸福多了。香港的阿小,無父無母,無妻無子,整日孤孤單單的。雖然小鎮(zhèn)阿小曾經(jīng)是那么向往香港阿小的生活。
大廚的幸福指數(shù)不見得比大都市里同齡的單身白領低。
“居者有其屋,病者有其醫(yī),勤者有其業(yè),勞者有其得”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(tài)。至少,當今這個時代賦予了每個人“勞有所得”的機會,用勞動創(chuàng)造個人價值,本身就是一種幸福。
中鐵十五局集團二公司孫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