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金口玉言的來源
杜曉言
杜曉言
在古老的兗州大地上,流傳著一個關(guān)于“金口玉言”的傳說。這個故事不僅富有傳奇色彩,還蘊(yùn)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(yùn)。
![](/d/file/p/2025/02/4d158eebbcd8a48a609d40fda5ce22f2.jpg)
很久以前,兗州城內(nèi)住著一位名叫金言的智者。他年事已高,但精神矍鑠,滿頭白發(fā)下藏著的是一雙深邃而明亮的眼睛。金言一生行善積德,以智慧和慈悲為懷,深受百姓愛戴。
有一天,兗州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。莊稼枯萎,河流干涸,百姓們焦急萬分,紛紛祈求上天降雨。金言得知此事后,決定親自前往城外的神廟祈雨。
金言帶著一顆虔誠的心,跪在神廟前,口中念念有詞。他祈求上天能夠賜予兗州城一場甘霖,拯救受苦的百姓。就在這時(shí),天空中突然傳來一陣轟鳴聲,烏云密布,電閃雷鳴。緊接著,傾盆大雨從天而降,滋潤了干涸的大地。
百姓們歡呼雀躍,紛紛感謝金言的祈雨之功。然而,金言卻謙虛地說:“這并非我個人的功勞,而是上天對兗州百姓的慈悲與庇佑。”
此后,金言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兗州城。人們都說,他的每一句話都如同金石般珍貴,能夠感動天地。于是,“金口玉言”這個成語便在兗州大地上傳開了。
據(jù)說,金言在臨終前留下了一句話:“心懷善念,行善積德,方能感動天地。”這句話成為了兗州百姓們代代相傳的座右銘,激勵著他們不斷追求真善美,為兗州的繁榮與發(fā)展貢獻(xiàn)自己的力量。
如今,雖然金言已經(jīng)不在人世,但他的精神和智慧依然深深地烙印在兗州人民的心中。“金口玉言”這個成語也成為了兗州文化的一部分,傳承著兗州人民的信仰與追求。
每當(dāng)夜幕降臨,兗州的街頭巷尾總會傳來人們講述金言故事的聲音。這些聲音穿越時(shí)空,將金言的智慧與慈悲傳遞給更多的人,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。
![](/d/file/p/2025/02/2666b0860ba06dc804a4e5acd465f38e.jpg)
杜效言(杜曉言),軍旅詩詞、散文作家,新聞工作者,騰訊音樂人,中國音樂著作權(quán)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職工音樂家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職工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鐵路工程建設(shè)網(wǎng)通訊員。傳略收入《鄆城名人大詞典》《詞曲中國藝術(shù)人才庫》等。1962年11月山東鄆城生人?,F(xiàn)定居濟(jì)寧市。1981年10月參加鐵道兵,1984年1月隨鐵道兵集體兵轉(zhuǎn)工。迄今在央視、省市級電視臺演唱作詞歌曲20余首。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(fā)表歌詞500余首。多首作詞歌曲在社會廣泛流傳,獲改編并獲獎。著有多部歌詞集。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