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老戰(zhàn)友雷秀良在上海臨港擴建項目度過了中秋節(jié)和國慶節(jié),這是他從內(nèi)退到正式退休10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生活軌跡,崗位離不開他。他是被企業(yè)返聘的廚師,在鐘情于廚師崗位大半輩子了。
雷秀良,共產(chǎn)黨員,中等個子,精明干練,說話像“扯面片”,干凈利落,有情有趣。炒菜做飯,動作麻利,干干脆脆,色香味俱全,職工們都愛吃。
他從18歲離開家鄉(xiāng)到如今,幾十年來都生活在從軍營到企業(yè)的大家庭里。
1978年春,雷秀良和無數(shù)熱血青年一樣,胸懷報效祖國、實現(xiàn)個人理想的豪情,躊躇滿志地來到大西北,步入鐵道兵軍營,在二營七連當了個炊事兵 。炊事員,在汽車連、修理連是最差的崗位,可是在施工連隊就很吃香了。那是計劃經(jīng)濟時代,國家很窮,部隊也窮,修建915公里的襄渝鐵路、476公里的南疆鐵路,還沒有挖掘機、鏟車、推土機、襯砌臺車等現(xiàn)代化的設備,依靠的是人海戰(zhàn),靠官兵的一雙手、一副鐵肩膀打隧道、架橋鋪軌,襄渝鐵路3985米的中梁山隧道、南疆鐵路3131米長的庫魯塔格隧道,有60多名干部戰(zhàn)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所以比起在橋、隧、路基工地超負荷、超體力、冒著生命危險干活的戰(zhàn)士們,施工連隊能當上炊事員,那可是僅次于連隊的司號員、文書、衛(wèi)生員、通信員、材料員,好差事呀!
雷秀良,從山里娃到一名英姿颯爽的炊事兵,角色的蛻變,一下還適應不了。他不是那種遇到困難便退縮、甚至有畏難情緒的人,比起在家種地、砍柴、掏大糞、拉架子車輕松多了。他發(fā)誓一定將炒菜、蒸大米、發(fā)面做饅頭的本領學到手。他很勤快,一刻也閑不住,打掃衛(wèi)生、打開水這類小活他都包了,有時候還幫老兵洗衣服、疊被子。這么愛勞動且對老兵有理有節(jié)的新兵哪能不討大家喜歡呢?老兵炊事員都愿意將自己的烹飪、搟面條、做饅頭包子等基本要領告訴他。他用心領悟老炊事員的每一句話,并積極實踐,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勤學苦練,這小子很快掌握了作為一名炊事員具備的各種技能,漸漸融入了炊事班8個人的團隊,為200多名官兵提供一日三餐。
蘿卜白菜各有所愛。時間一長,他喜歡上了炊事員這一行,整天與鍋碗瓢盆、油鹽醬醋、米面蔬菜打交道。一年后,新兵變老兵,他的廚藝大有長進,烹炸蒸炒樣樣都在行,尤其是蒸饅頭,發(fā)面放堿是一門學問,多了,出鍋的饅頭像黃紙,十分難看,而且吃了對身體有害,堿放少了,蒸出來的饅頭酸的難以下咽,吃了酸饅頭容易出現(xiàn)胃酸等不適。連隊200多號官兵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,飯量大的,一頓能吃下一斤面的饅頭,對飯菜質(zhì)量也要求高。雷秀良苦練基本功,不斷積累經(jīng)驗,廚師這點活已經(jīng)駕輕就熟,閉上眼也不會出錯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,每年都有老兵退伍,新兵充實進來。幾名老炊事員離開部隊返鄉(xiāng),他成了新任炊事員的師傅。
雷秀良在炊事班這個小天地里干得如魚得水,廚藝精湛,被團領導看上了,他被調(diào)到團部戰(zhàn)士伙房做飯,有人夸他飯菜做得好時,他就樂呵呵地笑一笑,自己的勞動得到大家的認可,有一種成就感。
1984年兵改工,改變了包括他在內(nèi)的鐵道兵17萬人的命運。“兵哥哥”變身為筑路工人。機關進行體制機制改革,精簡一批人員,曾經(jīng)的干部伙房與戰(zhàn)士伙房合并為一個食堂,他從機關下到工程隊,而工程隊的前身便是連隊,歸去來兮,繼續(xù)演奏“鍋碗瓢盆交響曲”。
歲月一刻也沒有停留。他從一名俊朗青年變成滿臉皺紋的老大爺,被人戲稱老雷頭。世界在變,生活在變,人也在變??墒抢仔懔疾筷爼r期培育的敬業(yè)愛崗、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他身上一點也沒變。他從工程隊到醫(yī)院,再到項目部,幾十年如一日。去年夏天他光榮退休,本該過一種悠閑自得、其樂無窮的生活,安享晚年??墒撬袐故臁⑦^硬的炊事技術,邀請他當廚師的電話一個接一個,想休息根本不可能。360行,行行出狀元,有一門好手藝,就像“搖錢樹“,終身受益。他被一家飯店高薪聘請,一干就是幾年,個人手藝得到了鞏固和提高,而且收入很可觀。
改工后的36年來,他先后在多個項目發(fā)揮自己的能量。買菜蒸饃,淘米燜飯,燒菜熬湯,雷秀良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、冬去春來、樂此不疲。
哪里需要他,就到哪里去,與所有筑路人一樣,遠離家鄉(xiāng),遠離妻子和孩子,一門心思做飯菜。他變著法調(diào)整飯菜花樣,既考慮營養(yǎng)均衡,又要照顧到不同地域人群的口味。項目部的職工來自四面八方,口味各不相同,眾口難調(diào),他尊重不同地域職工的飲食習慣,盡量滿足大多數(shù)人的要求。為這事沒少動心思,翻看《食譜大全》一書,從中尋找適合職工口味的花色品種,他定期征求職工的意見,在伙食費不超不節(jié)的提前下,費盡心思變換飯菜花樣,每周總要推出幾個新品種。每年的重大節(jié)日,項目部職工要聚餐,最忙的當然是炊事班,前兩天便開始準備了。做任何事情就怕認真,只要認真去做,沒有做不好的。雷秀良做事最講認真,不想被人挑出毛病。
2011年,他離開心愛的崗位告老還鄉(xiāng)。臨行前,他從一只木箱里翻出兩套30年前的軍裝和一套改工初單位發(fā)的藍色工作服,一雙眼睛久久地望著,這是他6年軍旅和27年筑路生涯的紀念物。他輪番將這些衣服穿在身上,對他太有感情了,他的眼里噙滿了淚花。他用過的炒勺和圍裙,他深情地看了又看,摸了又摸,眷戀之情無法用語言表達,誰看了心里都難過。別了,心愛的崗位,別了,朝夕相處的工友們!那幾天,他像丟了魂似的,吃飯不香,夜夜失眠,無精打采。
他離開項目部炊事員崗位,憑他一手好廚藝,一家飯店高薪聘請了他,盡管工作環(huán)境不錯,但他還是心里有一種失落感,對中國鐵建的情結(jié)永遠無法抹去。
邯鄲公路項目領導邀請他重操舊業(yè)。他二話沒說,辭掉飯店的工作,像離開母親懷抱的孩子,又回來了。工地上挖掘機、推土機、鏟車、運土車熟悉的轟鳴聲,就像牧羊人聽到久違的羊叫聲一樣,感到特別親切,又能看到夢里千百回的大橋、隧道和鋼軌了。2016年春節(jié)剛過完,上海虹梅南路高架橋項目經(jīng)理向他拋去“橄欖枝”,邯鄲公路項目剛結(jié)束,正愁沒地方去,這不是雨中送傘嗎?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請,直奔上海,這個項目干兩年便圓滿畫上句號,公司在上海的工程一個接一個,他如魚得水,在上海320改建項目、上海臨港擴建項目,繼續(xù)當廚師,項目部沒虧待他,豐厚的待遇不變,他為員工奉上色香味俱全的飯菜的同時,自己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,在同齡的戰(zhàn)友中,能夠在退休后憑手藝繼續(xù)掙錢養(yǎng)家,實屬少數(shù)。
雷秀良,像一根紅皮水柳,插在哪里,便在哪里生根發(fā)芽、開花結(jié)果。他又像一只蜜蜂,用自己的勞動不停地為他人釀造甜美的生活。
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呂奎元
雷秀良,共產(chǎn)黨員,中等個子,精明干練,說話像“扯面片”,干凈利落,有情有趣。炒菜做飯,動作麻利,干干脆脆,色香味俱全,職工們都愛吃。
他從18歲離開家鄉(xiāng)到如今,幾十年來都生活在從軍營到企業(yè)的大家庭里。
1978年春,雷秀良和無數(shù)熱血青年一樣,胸懷報效祖國、實現(xiàn)個人理想的豪情,躊躇滿志地來到大西北,步入鐵道兵軍營,在二營七連當了個炊事兵 。炊事員,在汽車連、修理連是最差的崗位,可是在施工連隊就很吃香了。那是計劃經(jīng)濟時代,國家很窮,部隊也窮,修建915公里的襄渝鐵路、476公里的南疆鐵路,還沒有挖掘機、鏟車、推土機、襯砌臺車等現(xiàn)代化的設備,依靠的是人海戰(zhàn),靠官兵的一雙手、一副鐵肩膀打隧道、架橋鋪軌,襄渝鐵路3985米的中梁山隧道、南疆鐵路3131米長的庫魯塔格隧道,有60多名干部戰(zhàn)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所以比起在橋、隧、路基工地超負荷、超體力、冒著生命危險干活的戰(zhàn)士們,施工連隊能當上炊事員,那可是僅次于連隊的司號員、文書、衛(wèi)生員、通信員、材料員,好差事呀!
雷秀良,從山里娃到一名英姿颯爽的炊事兵,角色的蛻變,一下還適應不了。他不是那種遇到困難便退縮、甚至有畏難情緒的人,比起在家種地、砍柴、掏大糞、拉架子車輕松多了。他發(fā)誓一定將炒菜、蒸大米、發(fā)面做饅頭的本領學到手。他很勤快,一刻也閑不住,打掃衛(wèi)生、打開水這類小活他都包了,有時候還幫老兵洗衣服、疊被子。這么愛勞動且對老兵有理有節(jié)的新兵哪能不討大家喜歡呢?老兵炊事員都愿意將自己的烹飪、搟面條、做饅頭包子等基本要領告訴他。他用心領悟老炊事員的每一句話,并積極實踐,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勤學苦練,這小子很快掌握了作為一名炊事員具備的各種技能,漸漸融入了炊事班8個人的團隊,為200多名官兵提供一日三餐。
蘿卜白菜各有所愛。時間一長,他喜歡上了炊事員這一行,整天與鍋碗瓢盆、油鹽醬醋、米面蔬菜打交道。一年后,新兵變老兵,他的廚藝大有長進,烹炸蒸炒樣樣都在行,尤其是蒸饅頭,發(fā)面放堿是一門學問,多了,出鍋的饅頭像黃紙,十分難看,而且吃了對身體有害,堿放少了,蒸出來的饅頭酸的難以下咽,吃了酸饅頭容易出現(xiàn)胃酸等不適。連隊200多號官兵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,飯量大的,一頓能吃下一斤面的饅頭,對飯菜質(zhì)量也要求高。雷秀良苦練基本功,不斷積累經(jīng)驗,廚師這點活已經(jīng)駕輕就熟,閉上眼也不會出錯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,每年都有老兵退伍,新兵充實進來。幾名老炊事員離開部隊返鄉(xiāng),他成了新任炊事員的師傅。
雷秀良在炊事班這個小天地里干得如魚得水,廚藝精湛,被團領導看上了,他被調(diào)到團部戰(zhàn)士伙房做飯,有人夸他飯菜做得好時,他就樂呵呵地笑一笑,自己的勞動得到大家的認可,有一種成就感。
1984年兵改工,改變了包括他在內(nèi)的鐵道兵17萬人的命運。“兵哥哥”變身為筑路工人。機關進行體制機制改革,精簡一批人員,曾經(jīng)的干部伙房與戰(zhàn)士伙房合并為一個食堂,他從機關下到工程隊,而工程隊的前身便是連隊,歸去來兮,繼續(xù)演奏“鍋碗瓢盆交響曲”。
歲月一刻也沒有停留。他從一名俊朗青年變成滿臉皺紋的老大爺,被人戲稱老雷頭。世界在變,生活在變,人也在變??墒抢仔懔疾筷爼r期培育的敬業(yè)愛崗、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他身上一點也沒變。他從工程隊到醫(yī)院,再到項目部,幾十年如一日。去年夏天他光榮退休,本該過一種悠閑自得、其樂無窮的生活,安享晚年??墒撬袐故臁⑦^硬的炊事技術,邀請他當廚師的電話一個接一個,想休息根本不可能。360行,行行出狀元,有一門好手藝,就像“搖錢樹“,終身受益。他被一家飯店高薪聘請,一干就是幾年,個人手藝得到了鞏固和提高,而且收入很可觀。
改工后的36年來,他先后在多個項目發(fā)揮自己的能量。買菜蒸饃,淘米燜飯,燒菜熬湯,雷秀良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、冬去春來、樂此不疲。
哪里需要他,就到哪里去,與所有筑路人一樣,遠離家鄉(xiāng),遠離妻子和孩子,一門心思做飯菜。他變著法調(diào)整飯菜花樣,既考慮營養(yǎng)均衡,又要照顧到不同地域人群的口味。項目部的職工來自四面八方,口味各不相同,眾口難調(diào),他尊重不同地域職工的飲食習慣,盡量滿足大多數(shù)人的要求。為這事沒少動心思,翻看《食譜大全》一書,從中尋找適合職工口味的花色品種,他定期征求職工的意見,在伙食費不超不節(jié)的提前下,費盡心思變換飯菜花樣,每周總要推出幾個新品種。每年的重大節(jié)日,項目部職工要聚餐,最忙的當然是炊事班,前兩天便開始準備了。做任何事情就怕認真,只要認真去做,沒有做不好的。雷秀良做事最講認真,不想被人挑出毛病。
2011年,他離開心愛的崗位告老還鄉(xiāng)。臨行前,他從一只木箱里翻出兩套30年前的軍裝和一套改工初單位發(fā)的藍色工作服,一雙眼睛久久地望著,這是他6年軍旅和27年筑路生涯的紀念物。他輪番將這些衣服穿在身上,對他太有感情了,他的眼里噙滿了淚花。他用過的炒勺和圍裙,他深情地看了又看,摸了又摸,眷戀之情無法用語言表達,誰看了心里都難過。別了,心愛的崗位,別了,朝夕相處的工友們!那幾天,他像丟了魂似的,吃飯不香,夜夜失眠,無精打采。
他離開項目部炊事員崗位,憑他一手好廚藝,一家飯店高薪聘請了他,盡管工作環(huán)境不錯,但他還是心里有一種失落感,對中國鐵建的情結(jié)永遠無法抹去。
邯鄲公路項目領導邀請他重操舊業(yè)。他二話沒說,辭掉飯店的工作,像離開母親懷抱的孩子,又回來了。工地上挖掘機、推土機、鏟車、運土車熟悉的轟鳴聲,就像牧羊人聽到久違的羊叫聲一樣,感到特別親切,又能看到夢里千百回的大橋、隧道和鋼軌了。2016年春節(jié)剛過完,上海虹梅南路高架橋項目經(jīng)理向他拋去“橄欖枝”,邯鄲公路項目剛結(jié)束,正愁沒地方去,這不是雨中送傘嗎?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請,直奔上海,這個項目干兩年便圓滿畫上句號,公司在上海的工程一個接一個,他如魚得水,在上海320改建項目、上海臨港擴建項目,繼續(xù)當廚師,項目部沒虧待他,豐厚的待遇不變,他為員工奉上色香味俱全的飯菜的同時,自己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,在同齡的戰(zhàn)友中,能夠在退休后憑手藝繼續(xù)掙錢養(yǎng)家,實屬少數(shù)。
雷秀良,像一根紅皮水柳,插在哪里,便在哪里生根發(fā)芽、開花結(jié)果。他又像一只蜜蜂,用自己的勞動不停地為他人釀造甜美的生活。
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呂奎元
為您推薦